
说到神秘又高大上的投资银行,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道听途说是这样的:
——外资大行的生活就是高强度工作,出差,MD制,高薪资。
——女性好像很难进投行,在业内被人歧视,校招也几乎没有要女
性的。 ——进投行虽然也必须要国内好大学GPA前10%,可到国外野鸡大学镀个金都能提高进去的几率。
——必须至少是硕士学历但是有背景和人际关系很重要。
——薪资没有传说中的那种“工作三五年就能年薪百万”,反而大家都很苦逼。
——熬夜情况比想象中严重,每天熬到两三点很正常,普遍亚健康。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背景。
然而,这的是这样吗?
我们收到了一篇来稿。
真实地反映了投行的现状。
从生意的本质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投行(狭义上的IBD)是提供中介服务,去满足公司的资本运作需求(包括股权债权融资,也包括重组并购和ABS等),通过向客户收取佣金的方式来产生收入。投行依赖的资产包括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也包括一些隐形资产(典型的如客户关系等,所以不要抱怨有背景的同学可以进投行了,合情合理实际上)。广义上的投资银行,还包括研究部门,交易部门以及资管部门等等,当然也包括任何公司都具备的人力,行政,财务以及银行特殊的风控部门。
1. 投行的本质是中介服务,它需要服务于客户。这一点的implication是,你可能需要做很多被称之为bullshit的“又脏又累又没有附加值”的工作,这基本占据了所有投行初级分析师至少1/3的时间。比如,你需要把PPT做得非常漂亮,你需要把报告的格式,颜色,字体调整到看起来非常专业。但这些东西,绝大多数时候,真的只是看起来而已(与之相对的是买方,大多数买方是不太在乎format的)。还有一点,你需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安排你的工作量,而不是你今天可以完成多少,这是为什么很多投行分析师天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的原因之一。
2. IBD是大投行的前台部门里招的人数最多,流动性最大,且几乎最苦逼的部门。因为IBD就是狭义的投行,它做的就是直接的中介服务,所以IBD的很多分析师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整理材料,等材料,报材料,和律师一起搞材料,和会计师一起审材料,和team member一起写材料。顺便再做几个参数都设定好的excel model,听起来很高端,但其实高中生的水平more than enough.
3. 投行直接产生收入的部门是IBD,资产管理,研究服务,交易等等。这些他们称之为前台,因此,这是投行的商业模式里最核心的部分,自然重要程度要比其他重要很多,也比较难进。当然,资产管理和狭义的投行IBD,模式又是不一样的。
4. 投行的中后台(人力资源、风控、行政、财务等)和其他任何公司的类似部门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要因为它是投行,就要把它看得不一样。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可能是,你拿着同样的工资,但是在投行里做财务工作量要加倍甚至更多(因为你要配合其他繁忙的交易部门)。
5. 除了少数(武断地估计不超过三成)的真爱之外,绝大部分分析师在两三年之后会面临转型,如果你在投行的前几年没有很好的deal flow,你转型之时可能会比较痛苦,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6. 投行转PE和VC的其实没有大家想像那么多。不要以为进了大投行,以后进买方就是轻轻松松的事,这绝对是一个误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个行业要求的skillset,尤其是大家工作形成的mentality大相径庭。投行更多的要带有销售的性质,你最核心的任务是make the deal happen(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抽佣金了),而不会去care这个deal 是否真的是fairly priced,这种mentality对买方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
7. 投行真的很忙,而太忙了会变傻。超长的工作时长让雇主觉得给你那么高的年薪(外资大行global pay年份好的水准三年到百万是可能的)才不会亏。你要时刻从商业模式的链条去分析,你所处的职位到底为公司创造何种价值,公司为此要付出何种代价。而太忙了人会变傻,例如,不少投行里的同学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牛最smart的一群人,呵呵。
8. 投行的好处在于培养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抗压力不错,收入很高,当然还可以在不明真相的群众面前装逼。
9. 投行是卖方,是中介。商业本质上和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房屋中介无异。如果还不明白投行商业模式的本质,请参见第1点。
以上9点大致讲了一些投行的基本情况,更多的是集中在狭义的投行。鉴于不少同学对投行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分析”真相”的部分居多。但不论如何,如若你对职业选择没有太明确的偏好,投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起点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你要承认一个事实:投行钱多,而有钱了,才能任性。
来源 | Talenset(微信号:smallsharing)
作者 | 秦小明,Talenset 创始人、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