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华为要的是整个世界!

2016-6-20 世界华人周刊 投资银行在线

苏联大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的题记里写道:“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这句话原来谈的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但若用在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上,亦不为过。

事因人成,人因事立,这说的就是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而从一名山村走出的苦孩子,到一手打造了著名民族品牌的卓越战略家;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到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任正非的传奇之路与华为的辉煌史可谓相辅相成。

任正非1944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山村,家里七个孩子,他是长兄。

由于家境贫寒,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溽热的盛暑,他依旧穿着打着补丁的厚衣服,他不敢亦不忍开口向母亲要,不仅仅是因为家庭不允许,最重要的是长子的责任让他想得更多的是分担,而不是索取。家里当时是2、3个人合盖一条薄被,而且破烂的被单下面铺的全是稻草。那时任正非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吃上一个白馒头!

但就是在这种困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仍然节衣缩食坚持让孩子读书。以任正非的才智和能力,在一个小小的山村或者县城,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以养家糊口易如反掌,但正是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没有一叶障目,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渴望,构筑了他梦想的双翼。“当你能飞翔的时候,千万不要爬行!”正是这样的志存高远,才能让任正非走出闭塞的山村,最终进入一个高度密集型技术行业,以实现他宏大的抱负。

他的父母饱受贫穷与各种磨难,却力所能及地给了他们的儿子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里包括矢志不渝的意志,挺直腰杆做人的骨气,百折不挠的坚韧,源自血液的悲悯与责任。

追本溯源,总结一个人的成功时,我们往往可以从中看到原生态家庭的影子,上一辈价值的输送,人格的感染,精神的传递,都会对子女形成重大的影响。

科研尖兵任正非

走出大山的任正非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在那段特殊而混乱的年月,学生们无心向学,他却“风雨不动安如山”,潜心于知识的海洋,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学科全部通过自学完成。同时广泛涉猎逻辑、哲学、外语。“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是源于那时的深厚积淀,才能让任正非有了更宏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灼见。

毕业后,任正非进入一家建筑工程单位。

1974年,任正非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在部队,他深钻科研技术,其间有多项发明创造,两次填补了国家空白。因屡立奇功,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

1983年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

任正非原来是一个技术屌丝

几年后,由于工作中的无心之失,任正非被迫下岗。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不久和他离婚。人都说“四十不惑”,但他的人生却在不惑之年直跌谷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任正非1987年集资2万元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

著名的企业家邱永汉说过:“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

43岁,还要从零开始创业,而且是剑走偏锋的行业,这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不堪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

打地铺,睡硬板,所有的人都以公司为家。当时楼里只有功率很低的吊扇,在机器的高温下,所有参战人员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由于工作时的高度忘我,他们经常连外面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作为“当家人”,任正非从来不搞特殊,与所有员工一起吃住,一起摸爬滚打。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中国企业界著名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审定会

创业唯艰,但所有的华为人在任正非一马当先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抱怨。“精诚合作”、“锐意拼搏”、“永不言败”的企业文化就在那时形成,也正是因为靠这种“狼性精神”,华为才从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今天世界通信行业的巨人。

多年之后,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华为人同舟共济、战天斗地的盛况时仍热血沸腾:“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

在这期间,一道又一道的鬼门关,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一次次地遇冷,一次次地挑战,他们只能胼手胝足,迎难而上。伟大,不止是熬出来的,更是靠着一身肝胆,杀出无数的血路,拼出来的!

在华为人眼里,任正非有时更像一个孤胆英雄。当时在国内程控交换机技术基本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孤掷一注”,将华为的所有资金都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与会人员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没有故作姿态,没有危言耸听,任正非的眉宇间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终于,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却相似,于是一举打开了市场,此举也奠定了华为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日后傲视同侪的一大技术资本。

超乎常人的前瞻性,胆识过人的定力,是任正非天赋异禀的“标识”。在狼烟四起、竞争残酷的市场,他们看得远,走得稳,扎得深,打得响。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不盲从,不摇摆,不墨守成规,坚定目标,毕其一役的任正非让“专注”与“创新”成为了华为攻城略地的杀手锏。

2015年,华为年营收395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高达369亿元。任正非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荣膺榜首,2013年蝉联第一。2016年4月,位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第二名。

有人如此评价任正非:“从小山村到深圳,从军队到私企,任正非不自觉地在书写过去50年社会种种剧变给小人物带来的转捩。他的创业史,也是这代企业家的断代史。”

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谆谆告诫在位的执牛耳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时移世易,这句警世之语并不过时,坐享功劳簿,没有忧患意识的人迟早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提到李自成的失败,其中一条就是打进北京城的李自成不听李岩的劝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的结果就是功败垂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华为,对市场,对未来,任正非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华为遭遇严冬的时候不垂头丧气,在华为业绩彪炳的时候,更不沾沾自喜和狂妄骄纵。他说:“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其实无关胆识与魄力,而是深谙企业发展趋势,洞察兴衰成败的危机养成。挺立潮头的人,若没有这样洞烛机先的意识,没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就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华为至今不上市,不执迷于虚假的繁荣。在整个社会浮躁的世风下,华为的“落伍”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埋首做事的匠心品质,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才让华为没有浮夸的“泡沫”心态,而是步步为营,直至巅峰。

任正非曾在考察完日本的先进企业后,重新为“成功”下了一个清醒的定义:什么叫成功?就像日本那些企业一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为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和独断专行,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用人僵化机制。

同时为了摒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贪腐行为,华为隆重召开董事会自律宣言宣誓大会。任正非管理华为的一条重要铁血纪律就是,绝不允许堡垒从内部攻破。

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代表华为作了汇报发言。在发言中,任正非称“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一千年前,王安石在登上飞来峰时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可以说是对任正非战略思想的最好概括只有胸怀天下才能放眼四海,只有高瞻远瞩方可无往不胜。

任正非陪同习近平参观华为英国总部

几年前,作为通信行业龙头老大的苹果、三星因为专利技术,曾在短短的三年之内,起诉华为54次!

2015年,绝地反击的华为上演了惊天大逆转:这一年华为国内专利申请6200件,境外申请2800件,截至去年,已累计申请了52550件国内专利和30613件外国专利,专利申请总量一跃而为全球第一。

曾经以专利技术一直称霸业界的苹果也向华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为此向华为支付数亿美元购买专利。

近日,华为向全世界宣布,在美国、中国同时向三星起诉,要求三星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向华为进行赔偿!这是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向世界级巨无霸宣战!

华为2006-2015年累计研发投入2400多亿人民币

因为技不如人,才会仰人鼻息;因为实力匮乏,才会忍辱含垢。而华为的此次叫板三星,代表中国企业第一次打响专利反击战。这一刻,将铭记史册!

而不再臣虏自认,唯有国货当自强!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任正非,始终肩负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的鸿任。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的爱国者,他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刻进灵魂,他曾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而今,华为手机不仅取代长久以来无与争锋的苹果,实至名归地抢占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名,而且在其他的许多国家,销售额也是气势如虹。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下半年,华为的高端旗舰手机将首次在美国开卖,一直睥睨天下的美国市场终于心悦诚服地向华为敞开了大门。


“青锋十年已磨砺,壮士扬眉剑出鞘”,面对美国的制裁,他曾豪迈放言: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要的是整个世界!

剑指世界,大业已就,他似乎可以全身而退了,但年逾七旬的任正非仍在掌舵“华为”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全速前进。

他曾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剖白心声:“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逝者已经逝去,活着的还要前行。”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中华而为之”,这也许就是一个硬汉不认命、不服老、不畏难、不放弃的最好答案。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

作者:荠麦青青

评论: